“躺平”,是最近比較火的網絡流行語之一。
什么是躺平?
No.1
躺平并不容易
躺平是指放棄努力工作、放棄奮斗,不再渴望成功,而是選擇通過縮小自身欲望來緩解生存壓力的一種處世態度,如不工作、不消費,甚至不結婚、不買房、不生娃等等。
調侃歸調侃,現實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躺平?
對于很多人來說,一旦“躺平”,就失去了收入來源,接下來的三個月、一年,可能都沒法繼續生活,這就是殘酷的現實。
躺平是需要條件和門檻的,因為即使是躺平,也要支付日常的開銷,有足夠的“資本”,才有底氣和資格躺平。
No.2
要有多少錢,才能愉快地“躺平”?
巴菲特說過,一個人如果找不到有效的睡后收入的方法,將一直工作到死。
那么,究竟要有多少錢,才能愉快地“躺平”呢?
如果你選擇在30歲的時候躺平,假設將來活到80歲,那么還有50年的時間,這后半輩子,需要多少錢才能維持生活所需呢?
100萬?200萬?還是500萬?
美國有一個很火的生活運動,叫“FIRE運動”,也叫“財務獨立,提前退休”。
FIRE人群宗旨是通過降低物欲、過極簡的生活,來快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后,再用這些錢進行儲蓄,每年只要達到4%的儲蓄收益,就可以靠儲蓄利息生活了,這樣你就可以躺平退休了。
“4%原則”是在1994年,由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威廉·班根提出的。
他分析了美國過去75年來的股市和退休案例后,歸納出:“只要在退休第一年從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過4.2%,之后每年根據通貨膨脹率微調,即使到過世,退休金都花不完。”
No.3
睡前收入
按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來算,假設你每個月生活費要5000元,那么一年就是6萬元,6萬元的25倍,就是150萬。
也就是說在一線城市,攢夠150萬你就可以躺平退休了。
然后拿著150萬做資產規劃,每年穩定獲得4%收益,剛好就是6萬,正好能覆蓋一年的生活費用。
這樣即使不上班,也有源源不斷的被動收入,不用擔心斷了收入來源而無法生活下去,可以真正實現躺平。
所以,選擇躺平之前, 首先得攢夠足夠的錢,更快積累本金。
No.4
提高財富管理能力
其次,還有最重要的一項是,要提升財富管理的能力。
每年4%投資收益率,在“利率下行”的趨勢中,會越來越難。
想要實現這個目標,肯定要適當配置一些較高風險的標的,比如股票、基金等。
但是,這些高風險資產也可能讓我們遭受大幅回撤,因此,為了避免出現系統性的財務風險。大多數的資金,還是應該放入穩健的資產中,比如儲蓄型
保險。
儲蓄型保險最大的優勢,就是確定性。
它可以鎖定利率。
年金險的年金領取時間、領取數額,增額終身
壽險每一年對應的現金價值,都是白紙黑字寫進合同的。
即使將來進入負利率時代,我們的保單利益也不會發生改變。
以這樣的穩健型資產做“靠山”,再適當拿出一部分資金,做不同程度的風險投資,才是健康的財富管理方式。
本文、圖片均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屬原作者,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,煩請告知,我們將立即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