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自2018國家在全國4個直轄市和7個副省級城市開展了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試點,取得了良好成效,藥品種類增多、價格下降。
2018年審議通過了《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試點方案》,全國4個直轄市和7個副省級城市進行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試點,簡稱“4+7”。如今距離國家組織開展藥品集采已經過了三年,那么,該項試點的成效如何呢?
1、藥品種類增多
根據《中國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》,當年國家已經成功組織開展了五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,覆蓋的藥品高達二百余種,平均降價54%,中選藥品價格也下降到了與國際價格相當的水平。
從藥品品類來看,藥品集中采購已經覆蓋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慢性乙肝等慢性病藥品和一些常見病的主流用藥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在經過一系列改革舉措后,抗癌藥等救命藥的可及性也在不斷增強,患者的用藥負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減輕。除此之外,國家藥品準入談判也提高了患者的用藥水平。在醫保藥品中,抗腫瘤藥的金額占比也明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。
2、原研藥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
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還有效提升了群眾的用藥質量水平,在集采模式下,原研藥將與同等質量的仿制藥在同一平臺上公平競爭,原研藥也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,這大大促進了優質仿制藥對原研藥的替代,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群眾用藥的可及性。
可能有人會擔心仿制藥的質量,但是,從藥品的療效來看,仿制藥并沒有讓大家失望。在“4+7”帶量采購中標藥品中,14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在臨床上表現出了等效性,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享受到質優、價好的藥品。
3、仿制藥企業的進一步發展
為了更好地享受改革紅利、搶占市場份額,仿制藥企業也在不斷加大一致性評價投入力度。集采改革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藥品生產行業的集中度,并促進頭部藥企將發展重心轉向首仿、難仿藥品的開發,從而有效提升藥品質量水平,讓每一位患者受益。
上一篇
下一篇